查看原文
其他

仲恺文化 | 带你尽览仲园的90年芳华——学术研究②

新媒体工作室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-02-27



一、以史料与现实考证相结合

短时间内完成了本书的编撰


负责本书编撰的王明星等老师,以及负责资料收集的刘斌等老师,遍查广州市地方办公室、广东省中山图书馆、广东省档案馆和广州市档案馆等史料保存单位,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寻学校当年的办学足迹。最终,在广州市档案馆查阅到有关“仲恺农校”的各种资料197卷。

同时,编撰者分别到南海、中山、珠海、乐昌、罗定各地查寻学校抗战期间的五次搬迁旧址,最终找到了南海办学旧址,即今南海丝厂厂址;罗定松朗村复学场所——黄公祠堂等。2016年12月底图志初稿完成,2017年3月底交付印刷,至此,从下发通知到本书完成,总耗时不足8个月。

二、以图志的形式

分阶段呈现了学校的办学历程

图志以时间为节点,分上、中、下三篇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程。其中,上篇介绍了1925年~1949年学校的艰难发展。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先生以身殉志,何香凝先生于同年10月25日力促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通过《建立仲恺农工纪念学校案》,1926年春,国民党划拨广州市珠江南岸石涌口一带250余亩土地,作为仲恺农工学校校园及实验农场用地。1927年3月学校正式开学,首设蚕桑科,并由何香凝先生亲任校长15年。1929年何香凝先生出国卖画筹资10万元大洋,扩建学校实验楼,添置图书、仪器设备,并建成了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。九一八事变后,学校先后历经南海县西樵山官山圩、中山县南屏乡、澳门教忠中学、乐昌西乡桂花村、罗定松朗村五次搬迁。战时先后毕业276人,从军抗日216人,牺牲师生3人。1946年~1949年期间着力复员建校。

中篇回溯了学校1950年~1983年获得新生和基础的奠定阶段。1950年1月,学校定名为“广东仲恺高级农业技术学校”,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间,学校共培养中专毕业生3621人。文革期间,学校再受浩劫,直至1973年复办,1980年12月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之一,1987年结束中专教育。

下篇呈现了学校1984年~2016年任重道远、致力发展的历程。根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的提议,1983年8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递交学校升格为大学的报告,并于1984年收到复函,1985年首次招收大专专业,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。2006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。学校建校90年来,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中专生5844人,中专类培训学员4650人,专科生4469人,本科生36899人,本科继续教育学员24456人,硕士研究生364人,总计76682人。

最后,参与本书编撰的老师们以“后世相知或有缘”,编撰此书即缘即福为感慨,以“相知亦难,缘福永珍”一句为“编后记”作结,足见其付出与诚意。


想了解这本书里更多详细的内容

可以到图书馆 [索书号(G649.28/100)] 借阅观看

只有三本,手慢了就要被借走啦!


海珠校区图书馆可在“特藏书库”以及“社会科学书库”借阅

白云校区图书馆可在“社会科学书库”借阅




往期回顾:

仲恺文化 | 学术研究① 《宋庆龄与廖仲恺、何香凝一家》书评

校友风采① | 林彦:“构建三大业务体系,做大做强体育产业”

仲恺文化 | “先结婚,后恋爱”——廖何历史①


文字:仲恺文化研究所 肖莉

图片:新媒体工作室 郑思康

微信编辑:新媒体工作室 陈晓键

责任编辑:党委宣传部 曾献尼 龚慧枫  邝健睿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